ARTICLES

科普文章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不是一捅了之

2022-05-09

“核酸”这个无法再专业的医学名词,竟然在近两年多的时间内成为爆级网红,在中国的粉丝人数无限接近14亿。但渐渐地,它的红粉大多变成了黑粉,皆因那不停地“捅捅桶”,该捅么?谁该捅?何许捅?本文不叙述。

传染性疾病一定有明确的病因,即“病原体”,肉眼看不见的叫病原微生物。病毒是最受关注的病原微生物之一。

被病毒感染后并发病,传染病科医生笼统地称之为“病毒病”,啰嗦一点叫“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病太多,感冒、流感、艾滋病、乙肝、丙肝、手足口病、狂犬病、导致宫颈癌的HPV感染,还有最近闹得厉害的儿童肝炎,可能是腺病毒感染,这些都是病毒病。若怀疑某人患了HIV/艾滋病,绝不能像诊断感冒那样,仅凭鼻涕眼泪一大把就能定论,得拿出HIV抗体和核酸阳性的证据。

新冠病毒很小,不到100纳米左右(1毫米=1000微米=1000000纳米),即0.1微米。别说肉眼,光学显微镜也不管用,只有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才能看得见。且不说电镜观察有多难,即使镜下看到了病毒,也未必能确认那些头戴皇冠的病毒就是新冠病毒,因为,所有的冠状病毒(包括导致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在电镜下都长一个样。

图片

病毒的化学组成极为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因此,只要检测到新冠病毒的核酸或蛋白(另文叙)就成了。是的,早就成了。

核酸,还可称它为基因,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就是RNA(有约30,000个碱基)。如果从某人的上呼吸道检测到新冠病毒的核酸,就是“阳性”,得去方舱载歌载舞,严重者得去定点医院,密接的密接的密接还得隔离。现在微信交流都用绵羊的图像来代替阳性,以至于最近我怕吃羊肉。更有甚者,有微信朋友问我:“缪院,吃羊肉会不会传染新冠啊?”此话如系虚构,电“扇”雷劈我。

图片

图片来源:百度

测核酸的过程很复杂,绝非一捅了之。仅聊四个话题。

1.特异片段。捅出来的那只羊,并非病毒的整个基因组,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序列),且必须为新冠病毒独有。电镜下见到的模样相同的“旧冠”没有,2003年的那个SARS冠状病毒也没有,其他所有病原体更没有。瞧,就确诊新冠病毒病而言,核酸检测可比电镜下那一瞧,不仅简单易行许多,而且很特异和精确。至于这个独一无二的序列是如何找到的,病毒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分子诊断研发人员可历经了千辛万苦。

2.采集样本。采样,即“捅”。为啥要捅鼻子或咽喉?道理很简单,因为新冠病毒经呼吸道传染,口鼻至咽喉是病毒入侵的门户。捅咽喉部,大多数人感觉不好,有人夸张说“已经被捅出老茧”,捅鼻子更难受。2022年3月份以前,上海市规定公民自愿被捅,而医生则必须每周被捅两次,否则别上班。我每次走到窗口前都要对护士和蔼地说一声:轻点哦。美女们不是不怜悯我这老头子,因为她若下手不狠,捅不到关键部位,就会假阴性。究竟该捅鼻子还是捅咽喉?其实没啥区别。曾流传过一段流调博士与律师的对话录音,说从肺里咳出的痰才是最佳标本。那博士太假了,新冠病毒一定先从两个门户进入呼吸道,何况Omicron多感染上呼吸道。

3.核酸扩增。老百姓被那个ct值整得晕晕乎乎。又要对电雷发誓了:别说大众,还真有不少医生以为这个ct值是拍片子的那个CT值呢!此ct值是指核酸扩增的循环次数达到一个可以确认阳性的门槛(cycle threshold)。它也用来决定感染者是否可以光荣退舱。再说核酸(以下文字太专业,灰去,可以跳过不读),它由5种碱基、核糖(DNA为脱氧核糖)和磷酸3种7个化学物质组成。如前述,用来检测的核酸序列一定为新冠病毒特有,而且只是30000个碱基中很小的片段,一般测100~300个碱基对。100个碱基就是100×3×2=600个分子数量(3代表前面说的3种化学物质,2代表DNA的两条链)。600个分子能看得见吗?不能!但可以用一种叫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技术倍数级地扩增(放大)到可见,即1变2、2变4、4变8……,“变”一次,就是一个循环。这个神奇的PCR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人说:若游泳池里有一个基因,也可以通过PCR把它捞出来。经过不断改进,基因检测方法引入了荧光分子,可实时“计数”荧光,故称之为“实时荧光PCR”。据说有指南把新冠病毒阳性的ct值从原来的40下降到35,也就是说“变”到第35次还不出现荧光,那么祝贺你,待在家里继续被“捅”;如果还没变到35或达到35,你就荧光闪闪亮了,也祝贺你,请君入舱,此后被捅次数减少,出舱后可以不再被捅。

图片

4.真真假假。有四种情况: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和假阴性。读者诸君,你爱哪个“性”?理论上应该爱“假阳性”或“真阴性”?嘿嘿,其实你可以爱其他。至少在目前,对年轻没有基础病的人而言,第一个“性”未必是次选,理由已如前述。真阳性和真阴性就不表了。

说说假阳性。既然是“假”的,为何还要说“阳性”呢?这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技术问题(文字已校对)。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指荧光PCR检测技术有一定局限性,比如那个ct值,究竟定多少最合适?40和35的区间,该圈养多少只假羊啊?最烦人莫过于在35左右,34或35就真的阳吗?未必!咋办?复核呀,但这要消耗大量的时物人财,你就乖乖地进舱吧。第二个“技术问题”是个大大的问题。当250万管(2500万人,10人一管混采),要在一天之内出结果。这不仅涉及饱和产能(即一天最多能测的管数)的问题,还涉及标本运储、被检者检前检后的信息管理、试剂的质量、各关键部门技术人员的“技术”和责任心、设备的性能等问题。有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是实验室“污染”,此污染并非指病毒污染,而是指PCR扩增产物在实验室里的污染。35轮扩增之后形成的产物量不得了,一旦飘逸出来,从此送进去的标本可能都是阳性的,足以毁掉一个实验室。当然,这个假阳性可以被发现,因为在扩增时必须设阴性对照,如果阴性对照也显示阳性,那一定要“打假”了。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我不知道发生过没有。但一旦发生是不会出报告的,检测实验室必须关门,标本要重新采集。想想:3~5天不知结果何故啊?至于故意出假阳性报告,属于犯罪。

再说假阴性,同样“既是技术问题,也是技术问题”。篇幅有限,不细展开。只说两点:第一,做PCR的时候,要设阳性对照管(control),如同测抗原的那个C。扩增35个循环之后,阳性对照管竟然没有荧光(如同C不显色),那就是假阴。第二,病毒基因变异,这里说的变异不是Delta变为Omicron的那种变异,而是说被检测的那个核酸序列恰好变异了,引物和荧光探针结合不上去了,也就测不出阳性结果了。假阴性不涉及实验室污染的问题,但其他相关问题与假阳性同。

强烈呼唤质控和监管!是否有监管缺失?今冬便知。

我只是从理论和技术角度谈核酸检测,让老百姓也知道一下整天唠叨的看似简单的“核酸”一捅,其实很高精尖。但该捅还得捅,不能怕麻烦,不能怕出老茧,要知道,在“被捅”的背后,有多少你不知道的专业的或非专业的故事。至于“该捅么?谁该捅?何许捅?本文不叙述”,见第一段。

最后,你明白了吗?我的标题所含文字是“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而非省略的“核酸”。

回到顶部
WeChat QR Code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后点击右上角分享
EN
X Icon
更多服务
欢迎致电咨询我们
+86
400 9999 260
若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
欢迎留下您的信息

上海圆和新太门诊部
上海市黄浦区瑞金洲际酒店院内11号楼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