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返岗,除了新冠,还要提防节后综合征!
幸福的时光总是来得不易,走得太快。开工第一天,时常能听见身边有人在嘟囔:还没好好感受假期的美好,眼睛一闭一睁,假期就过完了。
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有的人神清气爽,快速回归正常工作状态;但还有一些人却难以找回假期之前的状态,甚至出现失眠焦虑、精神不振等状态。这里面有没有你的同款?如果不巧“对号入座”,不用太过担心,这些并不是疾病,它们都是节后综合征(Post-holidaysyndrome)的表现。
节后综合征+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许多人因此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开工第一天,圆和教你赶走节后综合征,找回好状态!
节后综合征不是疾病,是什么?
节后综合征是人们生活作息和饮食规律被假期打破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症状。节后综合征一般出现在节假日结束后的三四天里,持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需要注意的是,节后综合征虽然不是疾病,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理和心理失调,作为一种无声的信号,它在提示我们:假期不加以约束的生活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健康/不健康的状态反复切换,非常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
节后综合征,怎么破——对症下药
1:失眠焦虑、情绪崩溃
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假期,许多人的假期安排地满满当当。前一天还在外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呼朋唤友彻夜狂欢、大鱼大肉肆意享受,第二天就得回归正常生活。急剧变化的生活环境和状态,各类错综复杂的情绪,打破了原本相对规律的生活节奏,容易在假期结束后产生负面情绪,随之而来的可能会是失眠焦虑、情绪崩溃等问题。
通过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纵欲、提前1-2天开始恢复正常作息、给身心留够“缓冲”时间等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心烦气躁、精神紧张、情绪失控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已经产生,可以尝试尽快恢复正常作息、重建原有的生活规律、适当运动、保持身心放松、定期开窗通风换气。温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假期后的“回归”,给自己布置一个温馨可爱的工位和卧室吧。
2:思乡情切、厌倦怠工
假期转瞬即逝,不管是已经工作的“打工人”,还是仍然在学习的“学生党”,在假期中都会释放出向往自由、不愿意被控制和被束缚的天性,尤其是回到亲人和挚友身边,更容易“放飞自我”。一旦回归日常生活,在强烈的现实反差之下,有些人会出现强烈的思乡和怠工情绪。
面对这两种情绪,首先要进行心理建设:告诉自己现在才是正常的状态,用平常心对待工作。其次,有计划地安排生活或工作,制定一个小目标,让自己在短期内有“奔头”,稳稳当当地回归。最后,多与父母和好友联系,扩大交友圈,在自己舒适的情况下,把空余的时间填满。
3:肠胃紊乱、四肢无力
假期聚餐少不了,高油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自然而然地增加了,会造成肠胃负荷的加重,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异常的饱胀感、身体无力等症状。另外,一些有胆囊炎、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假期暴饮暴食、过度饮酒和疲劳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对此,圆和提醒您,不论是慢性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不论是假期间还是假期后,都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服药,避免劳累,合理安排饮食起居。
假期期间需注意:规律饮食、三餐时间基本固定、细嚼慢咽、多吃新鲜的蔬菜、少食油腻、保证食材的多样性,让“不堪重负”的胃肠缓一缓。另外有少部分人选择在假期“节食”,突然地改变饮食结构,大幅减少摄入的卡路里,易引发低血糖、便秘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会致昏厥。所以假期不论是“快乐干饭”还是趁机“节食”,都应该注意适度!
4:精神不振、脑袋空空
假期中的“报复性放纵”、“透支性玩乐”与假期后的失眠焦虑、作息颠倒,共同导致精神不振。还没从假期中“缓过来”的人,就像松弛下来的弦,突然进入工作状态,出现一时难以适应紧张繁忙工作状态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这时候出现“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该做啥?”等脑袋空空的情况不用过度担心,通常情况下,“缓几天”就好了。
针对精神不振、脑袋空空这类情况,要注意合理放松身心,不建议节假日后过快开展高强度的工作和给自己太大压力。应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工作量,避免日程安排过满,难以适应。适时午休、聆听轻音乐、适当运动、玩一些提升注意力和反应力的小游戏、选择新的上班路线、尝试不一样的午餐搭配等也是缓解症状的好方法。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会经历节后综合征,症状较轻的人一般在假期后一周内即可恢复。倘若症状已经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或是症状持续时间过长,不适感不减甚至增加,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避免“恶化”成为较严重的疾病。